2020年11月5日星期四

新豐折臂翁——戒邊功


每次看到兩岸對峙的局面以及現在台灣的氛圍,我就會想到安史之亂前的唐朝以及唐玄宗。


以前是君主時代,所以一人清,而天下皆清,現在是民主時代,天下清,則需眾人清。

但是,現在的台灣因為數十年的太平與富庶,養成了如唐玄宗般的驕氣與無知,很多人都貪懶而愛好享樂,且因為承平日久,竟有不知戰亂之苦為何的幼稚。

我常說,在安史之亂發生前那一秒,大部分唐朝的人,起碼統治集團的那些人,如唐玄宗、楊國忠等,恐怕都很難相信,會在那一刻,發生再也無法逆轉的動亂。

甚至讓自己顛沛流離,客死異地。

這樣子,從承平到戰亂之間的前後差距,在白居易的長恨歌裡面,很生動地描繪出: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前面四句,白居易寫出了在安史之亂前,唐玄宗等人極盡幸福而奢華的景象,然後用「漁陽顰鼓動地起,驚破霓裳羽衣曲」有力的為前面鋪排的假性幸福,標出一個震撼的句點。

白居易的詩,一向以用字淺白著稱,但是在淺白的用字裡面,往往又展現出白居易過人的洞察力,不但優雅,且生動鮮活。

那個「驚破」的驚,寫出了唐玄宗等人的無知。因為不知不覺,大出意外,才會臨之而震驚。而那個破,後面用『霓裳羽衣曲』來象徵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奢華。

安史之亂,驚破的,其實是整個唐朝統治者對戰亂跟衰敗的無知。(就是縱橫江湖數十年,只有我打人,豈有人打我,那種自以為)

所以,白居易這個出生在安史之亂後的「元和小臣」他真真切切地知道,戰爭與衰敗是長什麼樣。「這個樣子」在他的一首新樂府詩『新豐折臂翁』裡面,被描寫得淋漓盡致。

我在這邊,借他的這首詩,也讓大家體會一下,戰爭的樣子

前六句,描述他在新豐縣(不是新竹縣新豐鄉,是陝西的新豐縣)看到一個頭髮、鬚眉都已雪白的老翁,他在玄孫的攙扶下,在自家店前遇到白居易,白居易看到他右臂斷折,便問起這臂膀斷折的故事。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鬚皆似雪。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致折何因緣。』

接著,白居易用老人的自述,開啟了一段天寶年間的故事。接著的四句:『翁云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慣聽梨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弓箭。』描繪著,老人從幼年到年輕,生活在太平時代的幸福。

這老翁生在玄宗締造的開元盛世,習慣的,是聽歌享受,根本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需要「認識旗、槍與弓箭」這些打戰用的事物。

這就像現在的台灣,大家對流行歌曲倒背如流,去KTV唱歌還會搶麥,怕沒自己的份,時間到了,還沒唱過癮。

老人接著說:『無何天寶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

這是在說楊國忠在天寶年間,強征雲南的事。所以老人說:『點得驅將何處去,五月萬里雲南行。』

在梅雨過後,正要入夏的五月,要到當時還頗為蠻荒的雲南去遠征。在天寶年間,楊國忠發動了兩次征討南紹國的戰爭,這首詩寫的場景,應該是在第二次戰爭期間。

因為前一次的戰爭失敗,所以大家都知道了往雲南去的下場

老人說:『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

在雲南那邊的瘴氣讓從北邊來的軍隊,無法適應,十個人裡面倒有兩三個是在行軍過程中死去,而不是死於與敵兵交戰

所以當徵兵令下來之時『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皆云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

這一連串敘述下來,白居易藉著老人之口描繪出,本來不知愁滋味的幸福唐朝百姓,因為經歷了第一次征雲南戰爭,變得「懂事」了,知道了「千萬人行無一回」。

所以當時才24歲的老翁,就做了一個「很值得我們省思的舉動」,他在深夜,偷偷地拿大石頭,把自己的右手給打折了,讓自己無法張弓拿旗,成為「免役體位」。

『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捶折臂。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始免征雲南。』

然後老翁說:『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歸鄉土。』

他知道斷手折臂之苦,但是因為有更苦的事,所以他選擇了自殘肢體,以逃避那「更慘苦」之事。

老人緩緩道來,這隻斷折的手臂,換來了他活下來,雖然斷折的手臂每到季節變換,都會痛到天明而無眠,但他始終都不後悔,犧牲這一隻手臂。

然後白居易用了「且喜老身今獨在」來說明老人的心情。這個「喜」用得多麼讓人哭笑不得,也間接反射出人在戰爭中的無奈與悲淒。

『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

短短兩句話,把小百姓戰死異鄉的孤獨與恐懼心情,充分表達。是要殘肢而活,或是只能在離家遙遙的雲南,當個回不了家鄉的孤魂野鬼?在那片難以辨認屍首是誰的戰場上,死掉的你也哭,活著在萬里外的家人也哭!

這答案很明顯了,老人用行動做了回答。

最後白居易下了一個很有力的總結:『老人言,君聽取。』

一個經過戰爭的老人的話,你不妨聽聽!

什麼話?

就是: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

所謂宋開府是指開元年間的賢相,宋璟,白居易用開元賢相宋璟對比天寶年間的那個,造成安史之亂的小人楊國忠。

用「不賞邊功防黷武」對比「為求恩幸立邊功」,來告訴所有人,不要因為一己之私輕啟戰爭。

每次,我看到陳柏惟和王定宇那些人在那邊高喊抗中保台,挑釁大陸,將台灣推到戰爭邊緣,我就會想到白居易的這首樂府詩,尤其是後面這四句。

那些假勇武派,像不像是楊國忠「為求選票頻嗆中」?而台灣有太多被寵壞而不知死活的唐玄宗,這些現代楊國忠就是希望爭取到「選民唐玄宗的恩幸」。

只可惜,最後恐怕是「邊功未立生人怨」,「嗆中不成反亡國」,那時後再來『請問新豐折臂翁。』這個老人的智慧之言,也已經來不及了。

新豐折臂翁,會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這首詩沒有花很多篇幅去描寫戰場上殘酷的景緻,反而把視角拉回到一個不是戰場的深夜民宅,一個小人物斷臂的舉動,去反射出戰爭的不可觸碰。

你其實可以試驗看看,要自己拿東西打斷自己的手臂,到不能康復,需要怎麼樣的勇氣。

看到詩裡面小人物因為害怕戰爭卻又走投無路的無奈,再對照現在那些無良政客,站在螢光幕前賣弄假勇氣,死都死別人的嘴臉,怎麼不嘆氣?

這幾天,我們的總統還說:

國軍的飛機在天上飛、裝甲車在路上跑,難免會發出聲響,但這些聲音是 最安心的引擎聲。

是真的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你真的認識社會契約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