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歷史課本又被改了,很多人批評歷史被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有位叫李天豪的歷史教學者寫了一篇文章(附圖只是文章前段),反駁此種看法。
他講了很長一串,大致上講的是:
「求全不求好是不對的,所以為了求好,求讓學生思考,放棄全面性是值得的。」
李天豪的這種看似有道理的結論,對從小就熱愛歷史故事的我來說很不以為然,以下淺見給大家參考參考。
以前我們讀歷史從夏商周一路教到民國初年,省略了許多細節,只記每個朝代的大事件與興亡,這是大綱沒錯,至於你感興趣的部分,要自己去找相關歷史來看啊!
中國歷史我最熱愛的是春秋戰國、三國、民國初年三個亂世,所以在課餘時間我會大量閱讀相關書籍,這些自修的部分,是學生要去閱讀、理解、思考,而不是老師強加給你的。
這不就是求全的好處嗎,你把學生選擇的機會刪去,這會是好事嗎?
用政府、老師的意志意識,去決定學生要學啥,這反而更死吧,這是「活」的教育嗎?
現在的小孩因為課綱關係,得要學許多「求好」的歷史,這根本剝奪了小孩選擇的機會,卻假掰的說是給小孩更活化的教育,但這反而更死!
本來讀歷史求全的目的之一就是給學生一個大綱,讓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感興趣的歷史填進腦海,所以求好不求全,反而是剝奪學生選擇權利的死板教法,根本就是「霸道死板」。
打個比方,在學足球時,你會想要老師只深入教你一招帶球過人的方法,還是老師演練許多招讓你選,你下課回家自己加強練習感興趣的那招?
有多少人生活上用得到元素週期表?有多少人生活上用得到吹直笛?有多少人生活上用得到唐詩三百首?
那這些幹嘛不廢掉,求好不求全嘛!
不是說生活上沒用到,就不需要學嗎,那其他科目有多少在現實生活中會用到?
就像我剛剛舉例的,學足球乃至各種技術,你是希望老師給你部分,還是全部?
你是要老師把選擇哪一個要精通的權利交給你,還是老師霸佔這個權利?
求全教育可以知道很廣博,搭配現在的網路科技,很多片段可以在未來某時刻瞬間想起來,然後用那些關鍵字找到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
融會貫通老師所教,並不是學校的目的,深入學習是個人的事,學校只是告訴你該怎麼學習、該往哪個方向學習而已。
如果今天孩子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魏蜀吳都沒聽過,要如何在未來的某一天產生興趣?
如果李天豪講得有道理,那我們歷史課、物理課、數學課乾脆都廢掉算了。
真的要活化,那是在考題,而不是在課程上做手腳,因為只要落入固定文字,那就是「死的」了。
而且學習歷史本來就不該有太多的主觀判斷,新版內容太多主觀想法,那些「本該」是學生要自己去思考找答案,而不是課本寫給你,至於說學了沒用那是個人問題,你沒能力活用,要怪課本還是自己?
再來現在很多人強調「學習要快樂」、「學習喜歡的事物」,問題是「學習不喜歡的事情」這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人哪可能一輩子只學自己想學的?
難道你未來上班,老闆叫你去學某種技術,你能因為沒興趣、不喜歡就拒絕去學嗎?
要能夠對一個事物生出「自我判斷」且申論,那是對這個課目熟悉才能辦到的,而在學生還沒有生巧以前,所謂「課綱的引導」只是揠苗助長,把老師、政府對某個議題的意識強加給學生,因為學生就真的還沒能力變化啊!
舉個實際案例,我從小就很喜歡看聖經、金庸、佛經、春秋戰國、三國、民國歷史,我在27歲前真的就只是讀,沒能力將這些知識活用,一直到我28歲開始寫鷹之眼這個粉專,才透過政治時事,將過去所閱讀的這些內容融會貫通進文章中的。
我是到28歲才開始摸索這個境界,那你怎麼能期待一個國高中生,擁有有對歷史知識騰挪變化的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熟能生巧、廣博吸收、反覆加強,這也是對歷史課目的「熟」的過程,在那以前所謂「引導」生的巧,其實都是假的。
你要一個沒出社會、未嘗人情世故、應對進退的國高中生,做政治論述有可能嗎,就算有也只是屁孩或紅衛兵觀點吧?
李文豪先生的觀點,本質上跟「破四舊、立四新」有什麼差別嗎?
台派就是在台灣到處搞「大躍進」,這次的歷史課綱也是「知識教育」的大躍進。
難怪有句話說,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上海不知道錢少、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