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日星期三

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加利科技事件

今天我想暫時撇開其實政府自己就規定,超過九成陸製,也可以變身成MIT,但是卻不敢對民眾好好解釋,這件滑稽的事,想從另外一個脈絡去看待加利科技違背與政府之間的默契這個事件。(這個默契雖然有點可笑,但是我想稍有判斷的人都知道,民進黨政府不會允許國家口罩隊拿大陸成品進來變MIT的事被公諸於世)


加利科技這件事,現在新聞報導多數只在乎怎麼把老闆打得更死,卻沒啥記者想要做更深入的報導,這種氛圍真的很可怕。


我查了蠻久資料,對這些口罩廠的規模跟徵用量,還是很模糊,現在只能知道,在6/1以後,政府應是用6/1前的日產能的46%去對每一個工廠做徵用。(只是不知道華新為何會變成只有徵用全部產能的24%)

所以加利的產能,如果以意願書上寫的每日19萬片,那他們「給國家知道」的日產能應該是41萬/日。

從目前查到的三家公司來做比對,可以發現一件事,那就是加利真是超標準的以小搏大。

看起來,這個數據都是在6/1前,有政府人員駐廠之時給出的,所以應該沒有混入大陸產能的部分。

否則就是政府早就包庇廠商做假,從大陸進口半成品加工。
數據不完整,但是還可以看出些端倪,而看起來政府就是以這個日產能當數據去要求6/1後的徵用量。

從這些數據來看,加利的各種硬體數據都遠小於華新跟中衛,可是在6/1前提交給政府的產能卻很接近其他兩家,硬體規模遠勝於他的工廠。

不用說太多複雜的,華新生產線17條,加利科技生產線4條,但是華新產能只有加利科技的2.5倍,中衛的產線11條,是加利的2.75倍,產能卻不到加利科技的2倍。且以中衛的員工人數與資本額規模,兩家公司的負荷量絕對不是2.75除以2而已。

這在四月份,報導者針對加利科技做報導的時候,就出現過類似場景,就是我在前篇所說的,經濟部因為加利給的產能報表數字太好,以致於工業局誤以為加利科技有兩倍的生產線,也因此把激勵獎金的門檻變成兩倍(9萬變成18萬)。

其實在這個節骨眼跳出來講這件事,真的是一件不划算的事,因為加利的罪名幾乎已經鐵定的狀況下,去剖析這些事,會給人無腦護航的感覺。

但是對我來說,是非對錯固然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卻是是非對錯背後的故事,那叫做因果。

從報導者對加利林老闆的報導可以知道,林老闆在17年前的SARS就加入了口罩搶生產的浪潮,因此記憶猶新。在這次新冠肺炎一開始,他就決心要在疫情之內,好好的藉著疫情帶來的訂單量,大幅度擴廠。

而他的工廠從各項硬體數據,例如工廠面積、資本額、員工人數、生產線來看,不管在哪個產業都很小,因此他在一開始為了爭取政府的青睞跟發光,肯定是卯足全力。

他看起來不是把「產能」開到全滿,而是直接把人生梭哈,把公司跟個人的一切「產能」開到全滿,甚至超過120%。

所以在我看來,這次的問題很可能是出在加利科技之前把自己的產能撐太超過,而整個口罩國家隊戰線延長太久。

一個人本來打算在800公尺賽跑中取勝,所以用了跑800公尺的速度,跑到一半,裁判才宣布,現在是跑5000公尺。這人還能用跑800公尺的速度繼續撐下去嗎?

可是,問題來了,現在裁判不准你降速。(附註一)

根據中央社《加利怨生產壓力大 經部:徵收量按工廠產能決定》這一篇新聞內容所言:官員也表示,加利曾反映過一次想要調降徵收量,但加利都會用完熔噴布的量,所以沒有調降配額。(附註二)

這種說法未免是太不負責任了,很像當兵的時候,你跑5000公尺,負荷不了,卻還撐著跑,跑完了跟班長反應自己沒辦法負荷,結果班長說:阿你不是都跑完了?

然後下次繼續要你跑5000m,結果累死,班長就說:「我看他每次都跑完啊,怎麼知道他會跑不完。」

然後你重來一次,決定先逃兵,最後被抓到,連長說:「怎麼不先溝通?要先犯法當逃兵?」

政府、新聞跟側翼一直拿加利科技「每次都有用完」政府給的原料當作抨擊加利科技的理由,可是在新聞中還是有露出蛛絲馬跡,那就是加利科技的確是有先跟政府溝通,希望能調降數量。這跟後來他出面抱怨,自己被分配到的數量會累死員工,其實有對應到,可以證明他的抱怨不是臨時編造的推卸之詞。

然後有個有趣的事就是,很多人都堅持說,加利科技有用完全部的原料,可是,這個資訊是怎麼來的?這不是政府那邊提供的資訊嗎?那問題來了,你政府連加利科技在自己廠內加工大陸進口半成品都不知道,你怎麼知道你給的原料他都有用完?
該不會要說是加利科技自己回報的吧?

如果是這樣,那加利科技沒用完也說有用完,你也不知道啊!因此,在大家紛紛以此訊息對加利科技做各種毀滅人格的猜測時,為何不多等一下,多看一點?

對有權勢者,不妨多點監督上的嚴苛,但是對小百姓,既然法律都已經在走了,何妨留點溫柔?

其實,陳時中說,已經犯法就不用再去檢驗加利科技進口的口罩的質量,這絕對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檢驗,有助於釐清老闆的意圖。

如果進口的口罩真的是優於政府預期徵收到的口罩,那就是以好代次,目的就真的是為了減緩工作量,如果是反的,那就是蓄意詐欺。

還記得二月多時,三重發現有沒被徵收的廠商「偷賣」口罩被逮到的事件嗎?後來才知道,政府當時沒有全數徵用,而沒被徵用的廠商又不能買賣,因此才衍生出逼民犯法的後遺症。

這次的加利事件,其實有很強的既視感,如果不要只看片面的產能,而是把圖一的數據列出來,自然能看出加利科技這個廠商早晚會出問題,因為「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啊!而我們的政府卻茫然不覺,那就是所謂的「數字管理」吧!

附註一:這真的很有紫霞仙子,我猜中了前頭,卻猜不著這結局,那種悲涼的味道。

附註二:到底是官員不准降,加利硬做,還是加利做完,官員才覺得不用降,這在現在已經是不可考不可追了,可是換個角度想,如果加利可以降徵收量,其他廠商會不會要求跟進?那還不如堅持都不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你真的認識社會契約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