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日星期四

從數據看罷免韓國瑜的正當性

高雄市長韓國瑜的罷免案在6月6號當天,以93萬這個令藍綠雙方都震驚的高票通過,有人說這是民主的一大步,也有人悲憤不已。

93萬票這個比罷免門檻57萬票多了30萬票不止的票數,象徵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如果不是韓國瑜這麼應該被罷免,怎麼會不只是剛好爬到罷免門檻的邊邊,而是大幅度超越了大家的想像的高票通過?」

這句話大概跟,如果這個人不是這麼欠打,為何大家都要欺負他,一樣非常低智商的殘酷吧。

也有人說:「這是高雄選民的選擇,即使支持韓國瑜的人,也只好尊重。」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那就讓我們從這十年左右的幾次大選再加上這次罷免的票數來看看端倪吧。

我們先拿出兩個數據,一是2018年高雄市選舉時,韓國瑜的得票數89萬票,一個則是韓國瑜在2020年總統大選時高雄市的得票,61萬票。

這兩個數據相減以後,得到一個數字,28萬票,這個數字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28萬票,可以說是「因為韓國瑜帶職參選,違背與當初選他的高雄市民承諾而造成的選票流失」,就是這28萬票本來在2018年是支持韓國瑜,但是在2020年變成不支持他。

所以,反過來說,其實這28萬票的另外一層意義就是:不是這28萬個人,是沒資格用「韓國瑜違背對自己這個高雄選民的承諾」來去行使罷免韓國瑜的權利。

畢竟,妳都沒答應別人的求婚,怎麼能夠怪別人不把妳當老婆看待?
而相反來說,2020年總統大選,韓國瑜在高雄得到的61萬票,所代表的另一層意義就是,這61萬票是在整個台灣都在熱炒韓國瑜背棄承諾去選總統的氛圍下,還願意投下選票支持韓國瑜者,也就是說,這61萬票的選民,絕大多數不會參與罷免。

記住這兩個票數(28萬與61萬),就可以稍微看出罷免得票的奧秘。

這個分析是建立在大部分人都會依循正常模式運作,忽略掉極小部分,不依循正常運作者的前提。

雖然可能有些許誤差,但我想依舊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例如,會去投總統票的不見得會去投其他項目選舉票,因此總統選舉的選票數目應該可以代表設籍高雄,且可以被驅動參與選舉活動的人數極限。(尤其是2020年)

接著,我們開始一點簡單的加減分析。

首先,我們把罷免案的93萬贊成票扣去那28萬票,得到65萬票,這65萬票是什麼意思呢?

因為罷免過關票數是57萬票,還小於這65萬票,所以即使沒有那28萬有資格『以韓國瑜欺騙自己來罷免韓國瑜』的選舉人參與,罷免案也會過關!

再來,我們將2020年總統大選高雄市的總票數176萬減去2018年高雄市長選舉時,支持韓國瑜的89萬票,可得到87萬,這個數字。

這個數字代表的意義是,在高雄可以被驅動出來參與各種投票的人數中,有大約87萬票是從沒支持過韓國瑜的。

如果我們做個假定,就是那28萬有資格以背棄承諾來罷免韓國瑜的人都參與了罷免投票,那麼,從來沒有支持過韓國瑜的人裡面出來投罷免票的比率是65萬/87萬 = 74.7%。

那如果這28萬人並沒有都出來參與罷免投票呢?
那就更可怕了啊!

我們假定有5萬人沒有出來參與投票,那麼從來沒支持過韓國瑜的人就得有70萬人出來投下罷免票才可以達到93萬票,因此等於從來沒有支持過韓國瑜的人裡面出來投罷免票的比率是70萬/87萬 = 80.5%

從上面這個大略分析就可以知道,這次罷免有很高比率的罷免票是由「從沒支持過韓國瑜這個陣營」投下的。




如果把這些數據搭配上罷免韓國瑜的理由書可以知道,其實整個罷免在操作的,不是支持韓國瑜的人,對韓國瑜的反感,是要想辦法給一個假的正當性,激起從來沒支持韓國瑜者的投票意願。

罷免理由書,只有第一點具有道德層面的正當性,而如果整個93萬票裡面,將近75%的比例,都是沒資格使用第一個理由的選民,那整個罷免案,又哪裡來的正當性?

請問,其他四點,例如,一年內的市政滿意度這個理由,具有法律層面的正當性嗎?韓國瑜並沒有犯法,所以只是市政滿意度不佳,這個理由看起來沒有站著法律層面的正當性。

那有道德層面的正當性嗎?看來也沒有。尤其罷免案是在2019年初,在韓國瑜執政還沒半年就開始醞釀且私下開始行動。

如果不到一年的市政滿意度墊底(我們還假定,媒體是公正的狀況下)就可以成為罷免一個市長的理由,那之後都煮碗照辦的話,台灣政治會永無寧日。

而其他三個理由亦然,「市政跳票」、「言論帶有歧視意味」以及「通共賣台」,這些理由都十分荒謬,根本沒有站著法律層面與道德層面的正當性。

在未經任何法律審判,甚至連明顯證據都沒有的狀況下,直接把韓國瑜選上高雄市長當作是與境外勢力介入有關,這不但是沒有法律層面正當性,反而還有犯法的疑慮,只是台灣現況下,雖然抹紅有毀謗的殺傷力,但卻鮮少把抹紅當作是「毀謗罪」來處理,因此就讓有心人,可以透過各種方法,藉此牟取政治利益。

總的來說,其實只有理由一,稍微佔著道德層面的正當性,也因此,2018市長大選裡面投給韓國瑜的人裡面,有多少會在2020年總統大選裡面再次投給韓國瑜,便已經決定了這次罷免案的正當性程度。

反過來說,既然總統大選已經證明只有28萬人因為韓國瑜出來參選總統,而選擇不支持他,那麼,罷免案會過關的正當性本來就已經不足,而且我們可以說,罷免案的票數越高,越能證明這場罷免是政治鬥爭而非具有正當性的罷免。(但是有很多媒體人,不管藍綠都被這個數據嚇傻,卻做出相反的結論,這真的是無言以對)

最後,我們加入近十年高雄市長選舉以及總統大選兩黨高雄縣市得票數變化做進一步觀察。


從上面的表列數據可知,即使在2008年,民進黨貪腐案纏身,馬英九人氣鼎盛之時國民黨在高雄市仍然只能與民進黨戰成平手。

當2012年,馬英九第二次總統選舉,有瑕疵可挑之時,票數馬上下降9萬票,輸給民進黨15萬票。

這幾次選舉,除了國民黨內,無敵狀態的馬英九,沒有人比得上韓國瑜在高雄的得票數,即使是有帶職參選的瑕疵這件事之後,依舊如此。

所以,綜合上面這些所述,我必須說,這次罷免案與其說是「高雄市民」對韓國瑜個人投下不信任票,來彰顯民主。不如說,這次罷免案是高雄市民的情緒長期被民進黨操控的鐵證。

這次的罷免案,只是綠營想辦法讓2018年的市長大選再來一次,用各種醜化跟栽贓,把罷免案普遍不高的投票率上升到跟縣市長與總統大選同等級熱絡,然後在沒有類似2018年那樣被韓國瑜突襲的狀況下,獲取最終勝利。(所以這招還得搭配高雄長期來的藍綠勢力比)

民進黨現在想必對2020總統大選以及罷免韓國瑜都得出超過自己內部預估的民調感到「驚喜不已」,但其實這樣的驚喜正是操作過度的徵兆,而這個驚喜背後的隱憂,就跟玩蠱之人,最終都會被蠱毒反噬一樣,只是時候未到啊。

最後,從各種選舉數據的粗略分析以及google上殘留的網頁資料,都在在證明韓國瑜的罷免案是一種政治鬥爭,而沒有任何正當性。

也因此,這篇文章的結論很簡單,支持且積極參與這個罷免案的任何政治人物,都在這個罷免案成立且高票過關後,也同時有了被罷免的正當性,當然,包括黃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你真的認識社會契約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