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治天下
什麼是政治?
政治,就是一百個人、一千個人相處時需要的道德。
道德與利益有所衝突的時候,那怎麼取捨?
選擇道德而不是眼前的利益,因為道德獲得的是長期利益。
一個人的道德容易理解,但是一百、一千人的道德很多人就難以理解了,舉個淺白的例子,殺人是不道德的,如果在單對單且對方沒有主動危害你生命的狀況下,你主動殺人幾乎百分百是錯誤的。
但如果是在社會群體的制度下,以上狀況就不見得是錯的,例如死刑的執行者。
複雜點說這個世界資源有限,你幫了這個可能就會害了那個,所以當你是一個團體的領導者,要帶領一百、一千乃至更多的人時,你必須負擔、思考的,是如何爭取群體中最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團體中最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就是政治。
因此團體領導人所展現出來的「德性」,必須是「上德」、「大義」,而非像是酸腐書生死抱書本所念出來的道德,那種只是執著個人與形式上的單人美好道德。
很多人以為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講述的道德很迂腐,事實上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跟傷寒論一樣具有無窮威力,宋朝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可不是在說笑的。
在古代很多哲學經典裡面,提到仁義禮信等「道德」時,會在名詞前加上大、小、上、下等詞去分類形容。
道德經裡面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舉例來說,神雕俠侶襄陽大戰時,金輪法王用郭襄做誘餌威脅郭靖投降(或是希望他引兵來救再一舉成擒),郭靖夫婦率兵出城相救郭襄,但最後終究救不了,他們只好忍痛放棄自己的親生女兒。
在正常狀況下放棄自己兒女不救是敗德,但在那情勢下強制遵守「父母之慈」這種德性,就會讓襄陽城滿城百姓遭到危害。
因此他們只好「不慈」放棄郭襄,郭靖夫婦「不德」,但卻成就「上德」。
看起來不慈,但是因為顧全大局挽救全城百姓,反之「下德不失德」,宋襄公之仁就是最好的例子。
敵軍都兵臨城下了,宋襄公還在為了道德不對敵軍發動攻勢,那種「守信」跟「仁愛」的德就是下德。
下德不失德其實例子很多,像是岳不群他在劉正風金盆洗手會上的舉動,表面上岳不群表現出的德性是「鏟奸除惡」維護正義,嵩山派也是用這個大帽子來逼死劉正風。
維護正義是道德的,可是在劉正風已經金盆洗手持續退讓下,還一直「堅持維護正義」、「正邪不兩立」,沒有「中間的可能」,拘泥於表面上的正邪之別,那就是「不德」。
也因此身為一個領導人,你有時候必須捨棄表面以及狹隘的道德仁義,而去獲致眾人的大利。
所以老子才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這就是在處理眾人之事上,常常會遇到的狀況。
很多柯粉們覺得好像要跟民進黨戰鬥,就是在學民進黨做小人,一直執著要「走對的路」,不能跟韓國瑜合作、不能跟國民黨合作、不能跟地方派系合作,不能這不能那,宛如宋襄公之仁。
民進黨「愛國」這種德太過偏激執著,不去理會國際上的現實面,也不管觀光業跟台商可能造成的損害,一秒鐘都不願意被人說「自己不愛台灣」,這種「不失去愛國」德性的舉動,會害到很多自己的國民。
民進黨這種「愛國」的德性,就是標準的下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