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星期四

略談元清非中國論(六)

 


十四、續天狗衛視影片釐清。前言


之前提到天狗衛視講述黃帝、堯舜都是北方阿爾泰系遊牧民族,所謂中華民族、漢人都是匈奴人、北方遊牧民族的奴隸。


不過他引述經典史料,如史記、尚書的部分,錯解、改造得一塌糊塗。(延伸閱讀1延伸閱讀2


這一篇就接著講元清非中國論者,偽內亞史觀者,很喜歡用的另外一個招數——從偽語言學來去「證明」炎黃等古人是匈奴、蒙古人。


為什麼說是「偽語言學」?看下去就知道了。


十五、用現代蒙滿語附會歷史典籍名詞的唬爛-1


天狗衛視的影片3分多鐘的地方提到:


注意這裡啊,堯的繼承者被稱為丹朱,這個丹朱也不是中文,是蒙古語「Taij」的音譯,是蒙古人對統治者繼承人的一種尊稱。像中文裡面的丹朱、台吉、太子都是蒙古語的音譯。


像皇太極也叫琿太極或是黃台吉,都是「Khun Taij」的音譯。


事實釐清:

你如果要掰說丹朱是古阿爾泰語,我也就假裝沒看到,可是說漢語中「太子」這個詞是古阿爾泰語,是統治位繼承者Taij的音譯,這真的是扯到翻車。


中文裡面的「太」有極端、最、高、大的意義,而皇位繼承人本來就是「諸子」中之最,稱呼為太子,很合乎中文命名的邏輯。


如果「太子」是蒙古語音譯,那怎麼解釋商朝的第一位太子,太丁這個別名的由來?(太丁,姓子,名丁,別名太丁,又叫大丁)


(>﹏<)


另外,關於皇太極的名字考證,不是只有一種說法,有一派的說法認為皇太極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是從中文的皇太子演變而來,不過這個詞是先進入蒙語,再進入滿語,原本是頭銜,後來變成蒙古貴族常見的名字,例如活躍於十六世紀末的喀爾喀蒙古領袖,綽克圖台吉。


所以,其實真相跟天狗說的剛好相反,Taij是漢語「太子」被蒙語直接借用音譯。


也就是說,炎黃時代的古阿爾泰語沒有Taij這個詞,所謂蒙古語對統治者繼承人的尊稱,其實就是漢語太子的音譯。(這是現在比較普遍的說法)


丹朱不是Taij最好的證明就是,整個歷史上只出現一個「丹朱」,但是蒙古、滿清卻不止一個「台吉」。


如果丹朱真的是出自一個「通用尊稱」而非單一人名,那理應在史記等古史記載裡面會出現很多類似丹朱的名稱,但並沒有。


十六、用現代蒙滿語附會歷史典籍名詞的唬爛-2


天狗衛視影片3分48秒時,有提到:

《史記。三皇本紀》說神農氏的母親被稱為女登,然後天問補注裡面補了一句「女登亦名安登,炎帝之母也」,還有舜母名握登。


也就是說炎帝和舜的媽媽,都被稱為「安登」和「握登」,這個安登和握登也都是蒙古語「Khatun」,皇后的音譯。


這個詞到了中文裡也音譯為可敦。


所以炎黃部族說的都是說古阿爾泰語系,被他們奴役的,說古漢語的農奴們聽不懂他們的語言,所以看到炎帝和舜的老媽被人稱為安登和握登,還以為是她們的名字,但其實就是蒙古語皇后的稱號。


事實釐清:

天狗先生說,可敦、安登、握登、女登都是一樣的「發音」來源。


這四個字,若以注音符號來看,一個「ㄎ」、一個「ㄢ」、一個「ㄨ」,還有一個「ㄋ」,若以英文拼音來看,分別是k、a、w、n。


很明顯的有發音上的差異,只因為後面都有個「登」,你就要硬拗這四個都是一樣的。


那李安跟黃安,也應該是一樣,對吧!


十七、用現代蒙滿語附會歷史典籍名詞的唬爛-3


天狗衛視接著唬爛說:

古代史籍裡面,像這樣的阿爾泰語音譯詞太多了,例如《爾雅》說「黃金謂之璗」,「璗」就是蒙古語「Altan」(黃金)的音譯。


……

再比如說說中文字「坐」,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字怎麼來的,可以去看看遊牧民族統治者是怎麼坐,就一目瞭然了。(然後他還擺了張圖二,來顯示所言非虛)




再比如說中文裡形容「阿諛奉承」叫做「戴高帽」,可以去看看遊牧民族貴族女人的高帽子就明白了。


事實釐清:

《爾雅》釋器: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流)。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廖)。


說璗是音譯,那要怎麼解釋後面三個詞的來源?你就給我找一下蒙古語的白金,是怎麼說的吧。


再來,說「坐」。


坐的本義是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後腳跟上。





而坐這個字的字型演變也在圖三,可以看出來,坐的古字根本不是與現在的「坐」字一樣,所以天狗拿現在的坐字的型態跟一張不知道哪裡來的,兩個人並坐的圖,就要說,坐這個字是參考遊牧民族貴族的坐法,那就牽強附會了。


最靠近黃帝時代的是甲骨文,圖三甲骨文的坐字,大概天狗沒看過吧,不然他就不會這樣掰了。


最後就是戴高帽的由來,戴高帽的典故是來自唐代李延壽所著的《北史。熊安生傳》。


傳記裡記載一個叫做宗道暉的人,平時喜歡頭戴一頂很高的帽子。每當有高官來時,他都要穿著這身裝扮去謁見,見到官員之時,又總是頭向上仰,舉著雙手,然後跪拜,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從此以後,人們就把吹捧他人的行為,叫做戴高帽。


這種有明確典故的詞語,都可以瞎掰,真難為他了。


其實以上那些辨白,都是加減做,因為元清非中國論者是用「現在的蒙滿語」去解釋三、五千年前的歷史名詞,這一起頭就大錯特錯。


如果說現代漢語不能知道「丹朱」、「朕」的詞語為何那樣發音與命名,難道現在的蒙古語就可以跟五千年前的蒙古語完全吻合?


時間讓漢語產生極大的質變。這件事難道不會發生在蒙古語上?


更何況蒙古語是到了十三世紀才藉著回鶻文字創造出蒙古文字,這樣借代的過程,怎麼可能不受影響,還保持原始五千年前的蒙語樣貌?


總之,用現代蒙語去解釋幾千年前的名詞,就有點像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文翻譯叫做,Blue who say and whose,那樣可笑。


十八、天狗衛視影片的其他謬論略述


在元清非中國論者口中,元朝是蒙古建立的,在元朝統治範圍以內,中國只是蒙古殖民地,而這些人說著說著,還會加碼再加碼,但是扭曲的理論就是經不起講,講太多就會出事。


這個天狗先生,講完一堆以後,覺得不夠,想貶低明朝的「正統性」,又加碼說:「像朱元璋和朱棣都邀請過張三丰去當官,可是張三丰卻以大元遺老自居,誓死不當明朝的官。」


呃,也就是說現在被世界公認為「中國人」的張三丰一直把「元朝」當成自己的國家,那不就是證明,元朝治理中國的97年,是被認定可以劃進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了嗎?


你幹嘛要自己舉例打臉自己?


而且說元朝是蒙古人忽必烈建立的,其統治的97年歷史就不能算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那不就是說,蔣方良是俄國人,蔣孝勇、蔣友柏就不能是中華民國人?


這些「錯論」都是因為把這一系列開頭說的民族文化融合,故意丟棄所致。


再來,元清非中國論者還很喜歡拿唐高宗娶了武則天,來證明唐朝是胡人胡制,把娶後母當作稀鬆平常。


李唐血脈如何,其實在理解自然演變的大前提下,根本無礙中華民族的成形。但可笑的是,這些企圖斷裂事理的假學者,會故意扭曲事實,導致學史者的錯亂。


正常人會把唐高宗娶武則天與胡人娶後母「慣例」連結,還是會把武則天長得太漂亮,導致唐高宗想辦法為她「破例」做連結?


如果唐高宗娶武則天是慣例,那還需要王皇后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出來?如果唐朝慣例就是皇帝可以娶繼母,武則天在唐太宗死後,被迫與太宗其他後宮一塊出家是哪招?那駱賓王的「代徐敬業討武曌檄」把這件事拿來當作武則天的「不堪之事」,是徐敬業腦子壞掉?


把破例當慣例,然後說得好像頭頭是道,這就好像,三百年以後,如果有個說歷史的拿丁允恭的事蹟,來證明現在的台灣風氣極度淫亂,每個男生都會同時交往好幾個女生,每個公務員都會在辦公室搞怪,還會逼女生墮胎,你會怎麼想?


十九、結語


最後,兩點看法補述:

一、其實元清非中國論的Beta版,剛好就是證明中華民族是經過漫長歲月,無數次民族融合的結果。現代的中華民族,像是一個吸塵器或是大熔爐,把過去在這塊大陸上活動的各個族群的智慧結晶,一塊收納,最後還很幸運的可以凝成一體,自成體系。台派與反華者,自己把理論增加,去打臉自己所要的目的,這就是他們的「睿智」吧。


二、其實不管元清非中國論者說得多滿嘴是泡,那些終究是嘴砲。你說元清非中國,可是世界遺產申請當中,頤和園、北京故宮跟瀋陽故宮都被歸類在「中國」裡面,所以你講一百個歪理,最終只能在一些陰暗見不得光的地方生效,難得大雅之堂。


還是你不知道瀋陽故宮是啥?


你只能說,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幸運的,除了統治了廣大的土地,擁有豐沛自然資源以外,還擁有很多歷史文化遺產,就像一個超級富二代。


在度過了抗戰、國共內戰與文革的動盪後,中共站穩了腳步,在物質科技,追上了西方與台灣,而在精神文明上,這些歷史遺產才正要展現它們在新時代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上的威力。


而對中共更有利的是,另一邊可以繼承這個強大力量的中華民國,被民進黨一直搞去中化,搞洗腦奪權的假本土化,搞得把這股力量自絕於島內,等若斷送了自己在文創產業的根基。


那真的是時也,命也。


延伸閱讀:
1.《略談元清非中國論-1》:https://reurl.cc/R1YXZn
2.《略談元清非中國論-5》:https://reurl.cc/Y6DZl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你真的認識社會契約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