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星期四

學習歷史前必須知道的事

一、文化傳遞與融合的自然性


在大自然裡面,存在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最容易理解的形式,就是熱能的傳遞。

熱會由溫度比較高的地方,傳遞到溫度比較低的地方。

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可以類比的事物,例如,香味、臭味會從濃度高的地方往空處飄移,水流會從水位高的地方往水位低的地方流去。

以中醫的講法來說,只要是陽氣,就會動,而陽氣移動的方式,在自然狀況下,就是從趨勢強、密度高的地方,往其他「趨勢弱」的「空處」傳遞。(附註,這當然只是簡約的比喻)


人的意識,也是一種捉摸不到的陽氣,這種意識也是同樣,會從產生這股陽氣的地方或是趨勢強的地方,往外傳遞。

例如,老師可以透過嘴巴,把「知識」教給學生,父母可以透過身教,把「道德」傳達給兒女。

而一群人的集體意識,亦然。

所以,在人類歷史上,因為生活經驗或獨立思考而產生的「知識集合」,也會隨著人類的各種活動,從源頭往外擴散。

能量的擴散,會受限於時間與空間,同象類比,人類的意識、文化這種陽氣的傳遞,也會受限於時間與空間。



大自然還存在著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叫做「中和」,就是兩種相異性質的事物,如果混合在一起,各自的偏性都會下降,進而產生「新物質」。

例如,酸與鹼,混同以後,各自的酸性跟鹼性都會遞減,產生比較中性的物質(例如水)。

在能量的傳遞上,也有類似狀況,冷氣團與暖氣團相遇形成鋒面,最後兩者偏性消失,形成降雨;兩股聲波波動(姑且命名A、B)在傳遞時相遇,會產生新波形,這個新波形,跟A與B本身,波形都不相同,但是卻是承繼兩者而來。



同樣的,一個人類族群,文化傳播上,也有類似的現象。

如果你去到的是無人之地,直接佔地為王,那你幾乎可以不受干擾的,把自己原生族群的文化,在那個新的地域裡面完全移植複製。但是,如果是「兩種不同文化相遇」時怎麼辦呢?按照自然法則,就是「強者勝」,且兩者皆失其本來面目。

在自然物性下,去看待文化傳遞,我們其實會更容易看清楚,時間、空間在一個族群與文化演變上起的效果。

1.文化傳遞會從趨勢強的地方往趨勢弱的地方去。
2.文化的傳遞,需要時間累積,且受限於空間。
3.兩種文化融合,會產生新的文化。
4.新文化的面貌會跟強勢文化比較靠近,但依舊不會跟原來的強勢文化完全一樣。

當然,以上都是簡約的說法,但是用簡約的模型去做一些比較複雜狀況的近似模擬,對觀察事物本如與預測未來發展都是有幫助的。(這種思維在中醫裡面常用,今天特地拿來借代)

二、文化、國家與民族的混淆

上面提到的文化傳播,其實也可以用於民族的遷徙與融合上。




就像圖一裡面的演示,本來在一個地域上,有A1~A5五個族群,只要時間夠長久,環境夠穩定,讓這些族群可以有良好的發展,因為族群群體增加造成的遷徙以及相異族群之間的融合就成為必然。

而民族的遷徙與融合的規則,也與文化傳遞大致相同。

所以,不管是文化或是族群上,去刻意追究文化與族群的「純種性」或是「原始性」是無意義的。就像酸鹼中和以後,產生的新物質,兩個波動相遇以後產生的新波形,乃至一個生命,經過歲月後展現出的新相貌,都是如此。

一株葡萄幼苗長成一株十公尺長的葡萄樹,你不會否定這十公尺的葡萄樹就是你當年種下的那棵幼苗。

因為,那就是個「真實的存在」與「自然的演變」。沒人會否定這個新生物,也不會故意將這個新生物與過去割斷關係。

因為,這就是「歷史」。

所差者,只是如何描述這個新生成的事物罷了。


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其實就是從遠古開始就不斷地在文化與族群上進行擴展與融合,自然產生的一種「結果」,而融合與擴展,到現在還在進行。

因此,中華民族,不是完成式,是現在進行式。

這命名雖是人為,但就如我前一篇文章所說的,學者只是觀察到了這個現象、這個群體、這個事物的存在,因此給了這個群體一個名字,好去概括與稱呼。

現在很多人會對此有異議,恐怕只是因為把文化、國家與民族,混淆不清的緣故。

文化、國家與民族其實是三個層次,猶如天、地、人,三才。文化應天,國家應地,民族應人,雖難以各自完整拆分,但依舊各有不同。

一種文化可以給多個國家採納,一個國家也可以有多個文化,一個國家可以有多個民族,一個民族也可以分佈於多個國家。



中華文化之所以特別,只是因為它的歷史比較悠久,因為時間悠久,擴展的地域、覆蓋的群體、融合的多彩性就會相對比較巨大,因此就會形成很多人現在一直在講的「大中華」、「大中國」。

這個大,不是自己打腫臉充的大,中華文化之所以可以成其大,那是經過時間以及很多歷史上的前賢努力累積而成。

以此為基礎以及百年來列強對這塊土地上的侵略與壓迫為輔助,使得現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很多人,擁有共同的情感與意識。

中華文化與民族上的大,進而使得中國跟著「大」了起來。

因為共同文化與民族意識,讓中國內部不易分裂,還能以此為基礎,將邊境做更進一步的擴展。很多反華人士喜歡將中國的大與侵略、戰爭劃上等號,卻都忽略了文化與民族融合在裡面的作用。

當然,這不是絕對,也不是說中華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的情感可以遍及整個中國領土的每一個角落,但是一個國家、一個團體或是一個人,本來就可以固有能力為基礎,往外拿取更多本來不屬於自己的資源。

這其實也是文化與民族融合的根源之一,雖不太正面,卻無可否認,幾乎歷代、全世界的國家都在這樣做。


站在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說,即使中國大陸讓西藏與新疆等邊境地區各自獨立,這個國家依舊會有「邊境問題」,只是「邊境線」內縮了。如果是這樣,那還不如把邊境往外拓展,使得在「邊境保護」下的安穩國土更多,可以讓自己的國民獲得更好的生活。

而台灣之所以讓中國大陸不得不「統一」,也是因為如此,台灣就是中美的邊境,美國擁有台灣的控制權,國土就等於多了半個太平洋,而中國就等於少了半個太平洋。

每個國家都會有擴張的慾望,但卻不見得有擴張的能力,因為領土的擴張,不是單純的武力征服,還得面對這一篇之前所說的,文化與民族上融合與對抗的問題。

所以從這邊更可以知道,其實民進黨推的台灣本土化根本是假的,民進黨推的是美國化,不是台灣化,所謂台灣化,只是美國企圖在台灣擴張自己領土的表象,也因此才會在如今的台灣島上,產生了極端兩極化的思想意識衝突。

這就是國家與文化、民族不同之處。

國家的背後是有武力以及政治考量,是注重當下的,文化與民族卻有更多的過去累積,卻也因此擁有了國家武力沒有的穩定國土力量。

所以相反的來說,正是歷史的力量,讓中華民國雖然弱小,卻還能存活在這個世界。

但可惜的是,這些台派因為想奪權,搭配美國想要擴展領土的需求,於是假造出台灣獨立建國的幌子,卻又因為沒辦法實踐,到現在還只能依託在中華民國底下,做借殼上市的丟臉舉動,因此在無法圓自己撒的謊後,只好混淆文化、民族與國家的層次性,把去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當作是去中華民國,當作是台獨建國。



本來,這一篇,所謂學習歷史前必須知道的事,是根本不必特別寫,因為這就像喝水吃飯一樣,是習於自然變化的人類,就會知道的事。

只是這世界有很多公孫龍,一直在倡導白馬非馬,我只好寫篇文章,分析白馬是馬,寫得真的很痛苦跟煩躁。

台灣現行歷史教育,在史前史的部分,用南島語族原鄉論,在近代史部分,則以元清非中國論,衍伸出各種扭曲的歪理,多如牛毛,且都是白馬非馬之辯,要釐清,恐怕只能從道法自然,回歸本源的哲學層次著手。

國家整日都在白馬非馬之辨上打轉……令人浩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你真的認識社會契約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