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日星期三

從實用性論學中國歷史的優點,並駁呂捷老師的觀點






要怎麼學歷史,其實取決於你怎麼看待歷史這個科目,你是把歷史只看成文字以及事件的堆疊或是把歷史看成一門具有系統性的科學!

歷史,是一個團體(國家、民族等)在時間長河上,連續的事件以及事件演變組成的「總和」。

就好像英文、數學一樣,應該被視為一門「系統性科學」。

換個角度說,就好像你買了一台無人機,你必須有操作手冊,方能順利使用這台無人機;就好像很多中醫會說,傷寒論就是一本人體使用手冊一般。

歷史,可以看成一本「人生使用手冊」。

這本手冊裡面記載著如何處理人生困境的方法以及教你如何對未來,做出正確的選擇。

所以,小到一個人的歷史,大到一個國家的歷史,都可能對你的人生指引有所裨益。

例如一個會讀書的爸爸,他讀書的經驗,就可能對孩子的學習起到正面的指引。

其實,這是很多人都知道,也很多人會不自主忘記的事。歷史,不只是歷史紀錄上那些文字,而是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個個事件,背後隱藏的事理脈絡與人性變化。

就這個角度下來說,每一個國家的歷史都自成一個體系,都有學習的價值,只要是完整的,而非拼接亂湊的,都可以為人帶來指引。

所差者,只是有的國家歷史短,社會複雜度低,有意義的事件頻率低,因此這個「歷史系統」就好像老手機,而有的國家的歷史,就像是最好最先進的手機系統那樣罷了。

一個團體的「歷史系統」良窳取決這個團體經過的時間長短,以及這個團體的複雜度。

舉例來說,一個人的人生,不過百年,比起一個國家,例如日本、中國、韓國等,累積超過千年的歷史,長短立判。而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社會的複雜度,哪可同日而語?因此,兩者具備的完整性以及豐富性,好壞之間,不辯自明。

你覺得,學一個人的人生歷史,還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對你面對人生困境會有更多的幫助?

而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帶來的力量,就好像是最先進的iphone11一樣,具有最穩定、迅速與完備的系統。可以在當中找到最多關於人生困境的解決方法。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去學習英國歷史、法國歷史或是日本歷史,只要完整,那一定對你的人生會起到很大的幫助。

可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比起這些國家的歷史,學起來是最不費力的,不是嗎?

回過頭來說,以不需要多學一門語言的角度下去選擇,學習台灣歷史比較好或是學中華文明的歷史比較好,似乎是一樣的。

但如果你有正確的認知到歷史是什麼,那你就會很容易選擇,到底要學台灣四百年歷史,還是要學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

台灣的歷史短,事件密度低,複雜度也低,相對於中華文明的歷史,就好像是一台老舊低階的手機系統,要用可以,但是威力絕對不大。

所以,如果真的沒有輕視歷史這門課目帶來的力量,沒有把歷史只當成一門考試課目的人,是絕對會選擇讓自己的小孩學習中華文明的歷史,而不是選擇台灣短短四百年,複雜度遠遜的歷史。

當然,還有些政治腦滿分的知識份子,也會做出相反的選擇,反正,受害的又不是他們。

很多人會不覺得歷史可以對實際人生產生指引,是因為中華民國以前的歷史教育做得太好,不只有課本,還有各類文創當輔助,所有人得到的不費吹灰之力,因此不知道失去的壞處。

我就曾經親眼看過很多「不知史」的底層百姓,他們在現在這個複雜社會裡面,因為沒有這門「知識」(有些人連唐太宗是誰都不知道),被嫻熟歷史的壞心高知耍得團團轉。

所以,換個角度想,面對那些高唱要加重台灣史的聲浪,或許應該暗自竊喜,你有種就讓自己的孩子好好學台灣史,而不要碰中華文明幾千年歷史分毫。

我們這樣試驗個一二十年,看看哪一個小孩在這個世界的競爭力強。

我聽過有個朋友分享過一個關於教育專家的詐欺。

某個家長聽信了教育專家的謊言,因此都沒讓自己的小孩出去補習,而是讓小孩有個快樂的童年,結果後來才知道,那些個教育專家,沒讓孩子出去補習,是真的,但那是因為都請家教到家裡教!

後來這個家長的小孩到了小五、小六才開始做各種知識面的加強。

到了國中,那些過去沒加強的部份,怎麼追都差人一截,從此她對那些教育專家就不再相信了。(反之,有在小時候加強的部份,在國中就真的輕鬆多點)

這些政治腦高知,在核能、美豬、性平、歷史教育改革,好像都有點專業,都可以說出一套看似合理的長篇大論,但是如果我們善用歷史的力量「以古鑑今」,想想以前高唱性平的范雲再想想現在高唱歷史教育改變的呂捷。

要等到日後上當,才後悔自己的小孩競爭力已經遠遜他人嗎

你確定那些鼓吹要高度密集學習台灣史的高知,他自己的小孩沒有偷偷把中華文明的歷史教好教滿嗎?

最後,在這邊再破解幾個我在這陣子看到的歷史教育謬論。

問題一,現在的歷史教育,是為了要與世界接軌,讓小孩做世界公民。

反駁一:如果為了要與世界接軌,那當然是要學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因為,台灣的歷史不但短,與周邊諸國交流也少。

反觀中國數千年歷史,東到日本,西到西亞,南到越南,北到蒙古、俄羅斯,這些以過去歷史做接軌的交流,才可以讓學習者在歷史學習中,自然與世界接軌,不是嗎?

不然,就會像我之前說的,變成是拼接型歷史,雜亂無章。

你始終得以一個自身體系的歷史為基礎,去做往外擴張,才會像是人有脊椎骨那樣,否則安排個東亞史,浮光掠影地介紹周邊諸國的歷史,那只是把鳥的頸子裝在虎的軀幹上。

最終只是個四不像。

問題二,歷史補教名師呂捷說:歷史不是只有課本,要學三國,可以在課本以外學。

反駁二:按照呂捷這個說法,其實台灣史也可以在課本以外學,幹嘛非要硬塞在課本裡面學?自己的說法就可以打臉自己,一向就是台派邏輯的弱點。

因為不是按照真的事理,只為了個人爽度與政治意識掰出來的邏輯,所以很容易自己打臉自己。

問題三,歷史補教名師呂捷說,一千多年前的事,你如數家珍,七八十年前的事,你卻一無所悉,一千公里外的過去,你如喪考妣;養育你的土地,你卻視而不見。

反駁三:這個說法,簡單說就是訴諸情感勒索,來換取學習台灣歷史的正當性。

按照他的說法,一個新竹人為何要去學台北發生的鹿窟事件?一個台中人為何要認識安平古堡?

你一個台南人,對自己周邊三公里以內的事一無所悉,卻要對呂赫若的死,如喪考妣,那跟你對一千公里以外的過去如喪考妣,有差到哪裡去?

在博客來書店找到的台中縣誌,全部十一冊,絕對夠塞滿台中國高中歷史教課書,還外溢。

所以按照呂捷的邏輯,真的要以學校歷史教育,起到愛鄉土情懷,那就是要讓台中的小孩學台中縣誌,新竹小孩學新竹縣誌,以此類推。

再問問,那你是有知道自己父母的人生總總?自己祖父母、叔伯父母的人生總總嗎?那些才是離你最近,最容易產生情感的歷史啊,你連這個都不想去探究跟與之發生關係(有多少小孩聽到長輩話當年就皺眉?),你談什麼呂赫若、湯德章呢?(附註)

這只是包著愛鄉土情懷的政治謊言罷了。

反過來說,為何我們需要去學習中華文明的歷史?那是因為我們現在觸手可及就是中華文化啊,那不單純是用地域遠近來分。

就像福建也很少登上24史,可是只要福建人現在所接觸,最熟悉的文字系統、文學、藝術創作都源自於這個文明體系,那當然是學習這個文明的歷史,最能夠幫助自己與這些觸手可及的文學藝術創作融合。

故意去分割斷裂這樣的文化史地傳承,其實只是對獲取知識不利而已。

看到呂捷跟很多歷史專業高知的自我踐踏,我也只是笑笑不語。

附註:很多被台派洗腦的年輕人又特別討厭聽自家長輩話當年呢,真夠矛盾與諷刺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你真的認識社會契約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