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三倍券的一點想法
在這篇文章開始之前,先請大家看一下這支影片:
馬英九政府發消費券時,相信當時民進黨一定做了很多功課,也肯定有相關政策後續追蹤及報告,他們不可能不知道消費券比不上發現金,那為什麼時至今日,卻犯了跟馬政府一樣的問題,堅持不發現金而用三倍券呢?
很多反綠營的會說,他們就是想擾民、讓大家無法領、不透明程序好上下其手等,但我覺得應該沒有那麼邪惡。
民進黨在攻剿政敵時的確很冷血,但在國政問題上,相信他們還是秉持著想讓台灣更好的想法(我希望啦)只是有太多原因讓這樣的「善意初衷」,無法完整呈現在國人面前。
其實「發錢」這件事,已經是政府干預機制了,那剩下就是干預的越少越好,其實發錢給民眾,就是看他們需要什麼就去買什麽,要去繳罰款就繳,難道罰款沒繳,政府不會催繳嗎,你管這錢會被國人消費到哪裡?
這種應急的發錢,當然是不好,但就是因為已經不好了,那再加上更多規則跟消費方式做干預,當然就更差,而且還要做成奇形怪狀的方式、弄成兩種貨幣,就像其他國家一樣,直接給現金不可以嗎?
如果要弄這種振興給錢方案,簡簡單單最好,想盡辦法要讓你發的錢,走到你要的位置很無聊,市場機制決定就好,說白了,就是怕錢發下去,出來的「振興數據」不好看,然後被對手拿來做文章,台灣這種施政風氣非常糟糕。
假設政府發給你的現金,你拿去存起來、繳罰款、付房租,那不會呈現在GDP數字裡面,所以不管馬政府或蔡政府都想要數據績效,所以想盡辦法避免這件事,但是我覺得存起來又怎麼樣?
而且三倍券的規定期限,我猜可能是會計年度的問題,因為GDP是每年結算的,你不規定期限,這政策的數據自然出不來,蔡英文調侃過馬英九只在乎數據,結果自己上任後,卻更在乎數據,重視數據也不是錯,但他們在乎的都是短期數據,這就是我不贊成消費券這類手段的原因。
因為經濟不振,所以施展的振興手段,這就好像你陽痿,就吃威而鋼一樣,吃威而鋼,的確可以瞬間讓你硬梆梆,但那不是根本之道,你只是超抽未來身體的能量去換而已。
陽痿是你身體某方面出問題,要根治可能要靠重訓增加睪固酮,或是吃藥調理身體,從根本上解決陽痿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當你處理好後,不必靠藥物,自然能雄壯威武。
不管哪個政府都一樣,本質沒顧好,短期的榮華數據,只是超抽以後的體質,所以應該是,本來就要讓國家的整體體質強壯,先預備好,而不是等疫情忽然衝擊,再來想該吃什麼特效藥來治療。
有時候非常時刻發一下錢,算是穩定民心那也可以,但既然是這種思維的話,那當然是:
一、越簡便越好。
二、不要追求短期數據而去制定發放方法。
很多人質疑,這次政府發放成效可能會不如馬政府,但是我反倒是擔心年度結算發現,成效好過馬政府。
這代表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記取上次馬英九的教訓,做了改進,但這次改進不是為了造福人民,而是在造福短期數據。
上次馬英九發了,效果不好,被民進黨攻擊到死。
這次民進黨自己發,自然害怕重蹈覆轍,所以各種規範非常繁複,都是為了確保短期數據好看。
但是能量守恆,你用各種方法逼民間「先消費」一萬塊,那消費完畢了,後面大家也得少消費一萬塊,等於挖東牆補西牆,現在效果越好,等於是抽用以後的能量越大。
除非體質改變了,不然就像是一個很虛的人今天跟老婆多做兩次,就腰痛三個月,接下來三個月都不用上床了,那有意義嗎?
而且繁複的規則催出數據,也加重了政府及民間施行人員的負擔,或許數據被催出來了,但會不會耽誤那些人原本該做的日常事務?
像政府管制口罩,不就累死一堆物流、藥師、超商嗎?
或許這些不會在「經濟數據」上顯出來,但整個大方向上,各種能量就是守恆的,整個國家施政只看一、兩個短期數據,進而放棄更長遠的規劃,這個無形的損失甚至更嚴重。
民進黨就是以前攻擊得太兇,現在為了不讓對手攻擊,所以不敢直接套用、改進馬政府時代的消費券SOP(2.0一定會比1.0更成熟),甚至千規萬律、耗盡力氣,去應付那幾個短期數據。
施政本來就是要長期、有遠見的規劃,台灣到現在還在享受的十大建設、台積電、健保制度等紅利,都是過去沒有政黨惡鬥時所推動的,台灣這種你死我活的政治氛圍,讓兩黨都自綁手腳,事事都以短期數據為重,根本無法做長期規劃。
所以對這次紓困,我反而擔心「結算效果」比較好,那代表以後得償還「超抽」的代價也就越大。
現在很多人都是在做馬、蔡兩朝消費券的對比,並以此消遣綠營,但沒看出這樣的隱憂,這是我比較擔心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