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4日星期四

翻牌系列,陳幸妤被統媒霸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開始有「陳幸妤是被台灣媒體霸凌最慘的人」這種說法,打開維基百科查詢,甚至看到上面寫「陳幸妤的報導篇幅,是馬唯中、馬元中兩人相加的六倍之多」。

不過這消息到底是誰統計的呢?

我們把維基百科往下拉,原來這是出自「民報」,2015年4月23日的一篇新聞,標題是『全台被媒體霸凌最慘的人 網友公認:陳幸妤』。

接著我們去查一下民報:「該報自稱是最具有台灣主體意識的媒體,立場支持以台灣名義進入國際社會,支持喜樂島聯盟郭倍宏推動的主權公投,同時亦自認是最批判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權專制,最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台灣的媒體[3][4]。」

咦?怎麼感覺怪怪的?

從剛才我們一路維基下來可以得知民報的立場,而民報新聞來源是ptt網友,2015年的PTT雖然還不像現在這樣綠,但基本上是綠營覺青聖地,大家應該對此沒意見吧?

一個立場鮮明的報紙+綠營覺青的公認,這種組合出來的新聞被當作社會上的「普遍性認知」,是否有失公允?

這時候一定會有人質疑,怎麼可以用報紙的立場去否定上面的資訊?

沒關係,讓我們用邏輯跟科學繼續解謎下去,打開google跟google trend做各種比較,便知端倪。

我們先用「陳幸妤」、「馬唯中」兩個名字去google trend,時間設定為2004年至今,從平均熱度來看,陳幸妤是5、馬唯中是3,google trend的資料是從2004開始的,所以從2004至今,兩人關鍵字搜尋的比較,陳幸妤跟馬唯中平均熱度其實沒差很多。



在陳幸妤的維基百科裡有一個敘述,「經過統計,同樣身為第一家庭的女兒,陳幸妤在媒體上報導篇幅(則數)是馬英九之女馬唯中及馬元中兩人合計六倍之多,可見當時媒體關注度之高。[6]」(https://zh.wikipedia.org/wiki/陳幸妤

我們連結到附註6,這是來自於聯合報2016年12月的一篇新聞報導,標題是「台灣媒體真的超~關注陳幸妤?曝光度是馬家的六倍啊!」,新聞裡面舉了實際數據表示:

馬英九的女兒:從1990年開始,共約178篇報導,在標題或內文提到馬維中或馬元中的名字。

陳水扁的女兒:從1994年開始,共約1163篇報導,在標題或內文提到陳幸妤的名字。

這個敘述有兩點值得探討,首先這雖然出自聯合報,但這篇新聞作者不是寫記者名字或綜合報導,而是「尼瑪來了」,文章分類是在Oops下的鄉民爆報看,就算撇開來源與作者,我們只拿數據加上邏輯去解析,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從新聞數據看來好像真有那麼回事,馬千金二人組打一個陳千金,而且時間上還比陳幸妤多了四年,總總「優惠條款」加上去後,陳幸妤的新聞仍然多出馬千金二人組六倍,這好像真的可以證明媒體「輕饒」馬家千金,而對陳幸妤十分殘忍。

但其實這樣的比較很不理智,不理智在哪裡呢?

1994年,陳幸妤滿十八已成年,剛好也是她北一女畢業考進陽明牙醫系的時候,現在雖然在網路上找不到相關新聞,但1994年陳水扁也選上台北市長,陳幸妤又考上陽明牙醫系,這樣的雙喜臨門,媒體怎麼可能不大書特書、錦上添花?

而1994年,馬英九只是一個法務部長,馬唯中14歲、馬元中不到10歲,這樣的組合是能有什麼新聞?

之後馬英九開始聲勢高漲,1998年在台北市長選舉打敗陳水扁,同年馬唯中剛滿18歲、馬元中13歲。

大家都知道,20世紀的普世價值就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及不可侵犯」,所以計算入年齡這因素後,1998年以前馬家千金沒被媒體熱烈報導,是很正常的(除非她們犯了大錯)

所以聯合報拿馬家千金的1990對比陳幸妤的1994年,只講新聞起始年代,卻不提三個人之間嚴重的年齡差距因素,這是一種讓人誤解的詭術,馬千金兩人在1998年以前未成年,不應該有太多新聞。

所以刻意拿1994陳幸妤跟1990的馬千金二人組做比較,說實話沒意義,因為常理來說,馬千金二人組真正開始要有新聞的時間點,應該要是1998年才正常,畢竟全台灣乃至全世界,都對未成年兒童有保護意識,就算黨派跟立場不同,都不可能任意無理取鬧的追逐訪問。

再來,馬唯中、馬元中兩人高中畢業就到國外讀大學,且從此再也沒有回台灣長住,所以「年齡」加上「地理」兩個因素,馬家千金二人組的新聞遠比不上陳幸妤,不是很合理嗎?

媒體真的有對陳幸妤「偏頗」嗎?

媒體總不可能天天去美國追逐馬家千金吧?

我們頂多只能說陳幸妤命不好,甚至比她弟弟陳致中衰,因為出生得早,她的成長期跟陳水扁的巔峰期不斷重疊,她剛考上大學,爸爸就當上台北市長。總不可能因為她爸確定成為民進黨第一把交椅,就要陳幸妤從陽明牙醫退學,跑到國外讀書避開台灣媒體的追逐吧?

所以聯合報只計算新聞上,馬千金二人組跟陳幸妤出現的次數來做比較,而忽略雙方年齡跟地理兩大因素,其實這個結果很偏頗。

其實不拿馬唯中相比,只比較陳幸妤跟陳致中,大家就能很明顯看出問題在哪,我們設定三個時間點

一、2004年1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平均值是15:10

二、2004年至今,平均值是5:6

三、2010年1月1日至今,平均值是2:6


從這三個時間點的比較可以知道,依照時間範圍不同,陳幸妤跟陳致中的平均熱度就有明顯差異,2004到2005之間,陳幸妤搜尋熱度明顯比陳致中熱門,但如果把時間設成2004年至今,陳致中的搜尋熱度就贏陳幸妤一點了。

但把時間定在2010至今,陳致中搜尋熱度是6,陳幸妤卻只剩2,陳致中遠遠超越陳幸妤。

所以就算是拿陳水扁的兒女做比較,都能明顯看出年齡、時間範圍、那時期在不在台灣(容易被媒體堵到),都是必須考慮進去的重要因素。

陳水扁當總統的2000年到2008年,陳致中的人生大致是:2001年大學畢業、2003年退伍,接著到美國讀書、2005年回台灣結婚,又飛回美國讀書。

如果按照聯合報那篇報導的邏輯來說,陳致中這個讀法律系、熱衷政治的總統長子,曝光度應該要遠高於陳幸妤才對,但問題是你把年齡、時間範圍、那時期在不在台灣(容易被媒體堵到)也加進去,結果就是台灣媒體對陳致中的關注度遠低於陳幸妤。

所以聯合報上面數據是真的,但解讀卻是假的,這種偏差解讀數據的事情,其實在各領域科學研究上都很常見。

所以你頂多只能說陳幸妤真的比較不幸,考上牙醫跟陳水扁選上市長是同一年,陳水扁當選總統的隔年她也結婚,之後陳幸妤她老公、爸爸、媽媽都輪流捲入弊案風暴,身為留在台灣當牙醫的總統千金,媒體不追她要追誰?

而且大家別忘了,1994年陳幸妤身為市長候選人千金,考上陽明牙醫這種喜事,媒體會給她「霸凌」嗎?

2001年陳幸妤結婚,她身為總統千金、又是在台灣結婚,就算她本人再怎麼想低調,都不可能沒有新聞熱度的,那結婚這種喜事的新聞熱度,能稱得上「霸凌」嗎?

陳水扁總統任內,陳幸妤以榜首身份考上研究所、生小孩、研究所畢業,這些事都很值得媒體報導吧,這樣的媒體熱度能夠算「霸凌」嗎?

有心人士把這段時間正面、正常、錦上添花的新聞熱度,跟之後扁家貪腐案帶來的媒體追逐熱度,不分青紅皂白全部算在一起,目的就是為了製造「陳幸妤被迫害」的假象,以此去沖淡扁家貪腐案後,陳幸妤被媒體追逐的正當性。

如果你搜尋2000年到2005年的陳幸妤,其實根本沒什麼負面新聞,比較大條的只有壹週刊的公主性愛光碟、陳幸妤畢業用學士帽拍打記者。

壹週刊特質大家都知道,跟藍綠統獨完全無關,就是腥羶色掛帥,至於陳幸妤對記者的失格舉動那是她個性的一部分,這麼多新聞看下來,可以知道她個性真的很衝,連結婚當天陳水扁致詞,都跟趙建銘告誡要小心應付(總統老爸認證)

陳幸妤這麼衝的個性,其實也是讓她往後幾年被媒體特別關注的原因,各位回想一下,媒體是不是特別愛去追逐、挑釁那些會有「強烈反應」的名人?

你四平八穩地接受媒體採訪,如果沒什麼大事件,媒體也會懶得去堵你,但你越是給出強烈反應,讓記者有畫面可以報導,那媒體自然很愛去找你了。

蔣友青、周杰倫不都是如此被媒體對待嗎,這跟藍綠統獨無關,這是媒體素養的問題,你不能把媒體亂象刻意跟政治鬥爭牽扯在一起,這種硬牽扯才算是政治鬥爭吧?

我們再來做一個對比,2010年至今,陳幸妤、馬唯中、連勝文的熱度比較,連勝文的平均熱度是4,而陳幸妤、馬唯中則趨於零,2010後陳幸妤的搜尋熱度大幅度下降,其實也證明了2005年到2010年之間,陳幸妤會有「被霸凌」的媒體熱度,真的是跟陳水扁整個家庭的貪腐息息相關。


2005年爆出高捷弊案,一直到2010年之間的扁家貪腐案陸續進入司法程序,這才是陳幸妤被媒體瘋狂追逐的主因,而且大家別忘了,陳水扁執政時期的貪腐案是台灣甚至世界級的大事件,這種等級的大新聞可不是追個幾天就能結案的,媒體當然是不斷找陳幸妤,直到整個判決都塵埃落定為止。

貪腐案審判陸續結束後,陳幸妤的搜尋熱度也下降了,甚至2010到現在比很多人還低,這十年的清靜,難道不夠證明一切嗎?

如果真的有人要為陳幸妤被媒體追逐負起責任,那絕對不會是媒體,而是陳水扁、吳淑珍、趙建銘這幾個涉入貪腐案的至親。

如果沒有他們的貪腐事件連環爆,媒體本來都是在報陳幸妤的「喜事」啊!

新聞是追著事件跑,沒有媒體會因為意識形態,而故意把沒新聞熱度的人抓出來霸凌,誰會跟收視率過不去?

其實就算是現在真的被綠媒抹黑霸凌的柯文哲跟韓國瑜,只要他們肯放棄選總統,他們新聞熱度也自然會下降,連勝文不也是?只要沒出來選台北市長,他受到的媒體攻擊自然就少了。

2010年後,有人刻意塑造「陳幸妤那幾年被媒體追逐,是統媒刻意醜化綠營勢力的政治鬥爭」這種印象,其實這種論調才是真正的政治鬥爭,因為這人只是拿陳幸妤當武器做政治攻防,來達到這人想要的政治目的。

我用了那麼多圖表跟推論,如果還不能抹除大家心中「陳幸妤被統媒霸凌」的心魔,那我真的愛莫能助了。

你不能說「陳幸妤沒被媒體霸凌」,但要把這個牽扯到是因為統獨、藍綠,甚至把陳幸妤的人生境遇去脈絡去邏輯化後,把受害部分與統獨、藍綠刻意連結與放大,那就太過了。

關於陳幸妤與台灣媒體之間的總總因果,其實還沒全部說完,但這篇已經長到會讓人不耐煩,有機會再補完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你真的認識社會契約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