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4日星期五

好的教育是教育,扭曲的教育叫洗腦







綠營最喜歡做洗腦年輕人的工作,不過他們更愛「洗腦」大家,說國民黨跟中華民國都在「洗腦」大家。

事實上,任何政權會採取有利於自己的角度詮釋歷史,是古今中外皆然,那到底何謂洗腦?

在昨天文章下面,我看到一個網友留言,覺得甚有道理。

她說結果好的叫做教育,結果不好的,叫做洗腦。

例如,推行國語教育,有助於國家強盛,那叫做教育,但是讓一個知識份子忘記新臺幣是中華民國發行的貨幣,或是跟聯合國對幹,把屈原從中國人改成楚國人,那就叫做洗腦。

大家一定會想:什麼,你真是黨國餘孽,居然把「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搞的國語教育,當作是好的,不是洗腦,簡直是可惡至極。

但是,你知道「國語運動」不是國民黨跟中華民國政府發明的,也不是從國民黨開始推行的嗎?

國語運動是19世紀開始於德國。

所謂國語運動,就是推行文字跟語言一致,不會產生有些方言,只有語言,並沒有文字,不利知識傳佈的狀況。然後將此種有完整文字搭配的語言定為國家的官方語言,進而達成國家內部民族融合、知識傳播迅速,最後國富民強的目標。

爾後,這種運動流傳到日本。

日語在統一前,因為各地方言的差異性極大,造成群體之間難以對話溝通,在1835年,美國黑船事件打開了日本鎖國狀態後,為了能跟西方列強平起平坐,日本有改革者提出了所謂一國家一民族一語言的國家語言政策,內容主要是,將語言與文字做一致性的要求,整理表記法,並制定標準語言。

1866年,前島密向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建議,主張在國家富強的前提下,廢除難學的漢字,改以假名文字作為國語。

1872年,日本配合國語改良運動,發布學制,在全國置學。

1900年,帝國教育會向帝國議會提出國字國語改良請願

1902年,設置國語調查委員會,由上田萬年主其事,進一步改良以及統一日本的語言與文字。

爾後,日本在二戰期間,在台灣跟朝鮮都推動過日語教育,強制要求朝鮮人學日本「國語」。

嗯,看到了嗎?其實在十九世紀乃至二十世紀中期,國語運動算是一個世界性的潮流,而其目的是為了達到國家內部民族融合以及國富民強的目的。

但是,後來國語運動也經過反思,從壓制方言的使用,改成大力推動官方語言但尊重地方方言的保存。可是,不管怎麼樣,制定官方統一的語言文字,的確是富國強兵的一環。

而中國的國語運動,則是始於晚清,理由其實跟日本一樣,被列強打開鎖國,遭遇國辱以後,為了使國家強盛,因此參考了日本的國語政策。

1902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從日本考察學政回國,為日本推行國語(東京方言)的成就所感動,向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張百熙上書,主張以京城聲口統一天下,以一統國民。

爾後,到了民國成立,為了改革積弱的國家,以期能與列強一爭長短,國語運動推展得更加猛烈,國語運動包括了語言、語詞跟語法三部分,我們熟悉的白話文運動其實也是推展國語運動的一部分。

讓語言與文字達成「文言一致」,然後是全國語音一致,並且設立統一的標記符號。

因此,中國的國語運動是始於晚清,而非中華民國政府,也非國民黨肇始,其目的也不是洗腦,而是學習台派最愛的西方列強與日本大哥哥,希望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

任何國家在推展國語運動的時候,肯定都會打壓到方言,因為國語運動是種改易人民習慣的運動,而人最難改變的就是習慣。可是,在工業革命、科技興起、世界聯通、全球競爭的時局下,要讓國家的技術、物質層面實力不輸給其他國家,這樣的語文統一,勢在必行。

日本1947年時,文部省的學習指導要領規定,國語科學習的指導目標是,「盡可能地矯正方言、鄉音、結巴,使其接近標準語」。

從此可見得,國家在推動國語運動時,打壓到地方方言,並非只有國民政府獨有,也不是所謂專制洗腦,乃是時勢所趨,不得不為。

而國民政府在台灣對國語與方言的態度,也跟大部分國家一樣,從前期,必須推展國語,因此採取比較強制性的態度,到後期推展順利後,回頭來包容方言。

這並沒有什麼可非議之處,也完全算不上是國民黨或是中華民國政府的罪過。

洗腦跟教育不一樣,國語運動,就是一種教育,而扭曲國語運動的本質,刻意忽略歷史脈絡,把罪惡灌注在國民黨跟中華民國政府身上,就是種扭曲的洗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你真的認識社會契約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