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星期一

台商被養套殺?還是你對企管一點概念都沒有?



我把經營企業、開公司的老闆大部分分成四種:

第一種是最糟糕的,專門為了特殊目的,洗錢、避稅或其他目的而搞公司,這種人在沒被法律制裁之前,當然是賺的滿缽滿盆,可是一但東窗事發,那就不是賠錢了事而已。

第二種則是,看起來正當經營,可是,既沒道德原則也不知道要做科學化管理,不管是接單,或是研發,根本就像在打電動一樣,錢亂花,事情亂做,最後不只是錢花光了,還可能在無意間觸犯法律,身敗名裂。

第三種,有基本的道德原則,但是不懂科學管理,這種人,如果經營的公司規模小,會賺錢,但是不能擴大,因為不懂科學化管理,只要公司規模大到超過自己可以親力親為的程度,就會被員工搞出紕漏。

第四種,當然是最好的,有道德原則,又會科學化管理,這種人要獲得比較長遠的成功,是意料之中事。

而大部分的老闆,大多介在第二與第三種之間,甚至有時候,你看他挺認真的,但多是瞎忙或是不自量力在現代脈動快速的商業時代,迷失自己,不小心就把規模做到超過自己負荷,然後就完蛋了。

大部分的人,很難去切實反省自己,甚至第三種老闆,很多如果不做老闆,或是規模不做大,真的就是「善人」,但因為根本不知道科學管理的重要性,最後還是會失敗,這時候他就會覺得自己被「環境」虧欠了。

這邊舉兩個我自己聽到的例子來做對照:

我聽過A、B兩家公司,他們的第一代經營者,都是在那個領域,有點名氣的先行者。是前輩、大老的角色,甚至會被請去大學分享經驗或是到其他同業廠商當講師。

但是,這兩家的第一代經營者都好大喜功、不喜管理,把新技術當作新玩具一樣,舊的技術領域或是產品還沒完全搞懂或是做穩,看到有新的技術出來,或是新的品項出來,就會想去參一咖,好聽叫做做研發,難聽點就是錢亂花。

因此,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開公司到2010年左右,台灣與大陸經濟接續蓬勃發展時,他們的公司也都在前期,利潤豐厚的階段,賺了幾千萬、乃至上億,成了略有成就的「企業家」然後也在台灣買了幾棟房地產。(但不是跟王東生一樣,買豪宅投資,是真的自住)但是到了後期,公司就漸漸衰退,開始了用房子抵押借款,來填補經營虧損的日子

會拿這兩間公司來比較,是因為,這兩間公司資本額差不多,都在五千萬以下,然後在2010年左右,都累積了超越資本額兩三倍以上,一億左右的負債(銀行借貸),而在那時候,他們公司的第二代都長成,開始介入公司的經營。

接下來的十年,就是2010年至今,因為兩家公司第二代的態度不同,最後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A公司的第二代,他一進入公司,就幫著母親(法律上的負責人),牽制父親(當時的總經理,公司的實際決策者),把父親好大喜功的個性完全壓制。在這十年的前面幾年,A公司的第二代幫助母親,把因父親好大喜功下多設的第三個廠關掉(但是有正常資遣)、減低接單量、拒絕進入看起來高利潤的新領域。

在這樣的原則下,又嚴格導入各種管理手段,這讓原本公司內,不習慣科學化管理的老派主管(說老派,是態度老派,年紀卻不大)雞飛狗跳,甚至有的就掛冠求去,跳槽同業,進而讓原本公司的員工感覺公司更加沒希望。

但是這家公司在2010年後的原則就是,寧可小而精,不要大而鬆,先把內部做好訓練,再來談對外擴大,如果數據顯示,內部訓練不夠應付現在的業務量,就寧可把現在的業務量減低。嚴重點說就是,寧可全部關廠,也不要有一個品質不好的公司。

而另外一家B公司,即使第二代已經進入公司,但一切照舊,因此這十年的前幾年,大家相處的還是樂呵呵,一片融洽,公司每個主管(家族成員),包括少東,都還會每年規劃出國旅遊「犒賞自己」。(即使負債已經上億)

如果只從2010~2015的狀況來看,你會覺得A公司完蛋了,而B公司雖然負債高,但還有點希望,起碼整個營業額都維持高峰,內部也一派祥和。

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最後,B公司在沒有積極改變經營方針以及加強管理下,錢是越借越多,他們不是年年都沒賺錢,是有時候賺,但是有時候會在一次裡面大賠,而在新品項的研發上也亂七八糟,持續燒錢。

最後,B這家公司在2017年左右,負債終於到了將近兩億,甚至還向地下錢莊借錢。

在這邊提一下,這兩家都算是家族事業,A、B公司的家族公司成員,都把房地產拿出來抵押借貸,所以才搞出貸款超越資本額兩倍以上的窘況。(雖然這種狀況在台灣不少見就是了)

反觀A公司,將近一億的負債,在公司營業額大幅減少的狀況下,反而逐漸還清。(因為A公司在2010年以後立下了一個很硬的原則,絕對不允許新的借款)

到了2017年底,A公司老闆家拿去抵押借貸的三棟房子,負債都還清,房子的抵押全部註銷,因此他們在這十年改革結束後,不但把三棟本來會失去的房子都找回來以外,最後還有一、兩千萬的存款。

而B公司的負債到了兩億後,再也無法拖欠,公司在精華地段的辦公室以及家族成員的房子都被迫賣掉去還負債,但還是遠遠不夠,因此,負責人跟股東、保人的戶頭都被凍結,然後用更多不可言宣的方法去撐,家族成員也開始內鬨,甚至互告。

我會特別講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明道德原則與科學化管理的重要性。(其實道德原則也是管理的一部分)

A公司的原始法律負責人(就老闆娘)有道德原則,但是不會科學管理,加上老公是實際決策者,所以到了2010年,公司也走到了飄搖欲墜的地步,但是當第二代長成,有能力導入科學化管理手段,並且與母親共同堅持基本道德原則,不到十年,就反敗為勝,化險為夷。

B公司則是從頭到尾,道德原則薄弱,管理方式鬆散,因此,最後就是分崩離析,倒閉收場。

如果不懂道德原則與管理的人,站在這兩個公司第一代經營者的側面去觀察,會覺得這兩位創始者,看起來都很努力的在做事啊,每天都東走西跑,沒閒下來過,而且技術看起來也還不錯,怎麼就會把事業越做負債越多呢?

高科技產業很吃研發,但是對傳統產業來說,是非常吃管理的,越精細的管理,會帶來越高的獲利,反之,則可能會帶來越慘烈的虧損。也因此,台灣很多不懂管理的企業在1990年代,台灣進入已開發中國家,勞工薪資逐漸高漲,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之下,逐漸呈現敗象,最後只好轉戰大陸。

講白點就是,很多網友也提到過的,當年在台灣你怎麼敗,如果你沒痛定思痛的改變,即使再出現一次機會,讓你在大陸藉著整個大陸當時強勁的經濟發展力道,東山再起,依舊會再敗一次,如此而已。

最後附帶一提,A公司是台商企業,所以台灣借款的清償,大陸工廠也佔了一大份功勞,而且即使在第一代總經理亂做,搞到整個公司(台灣總公司,大陸子公司)負債狀況下,最後還是順利逆轉脫困,並沒有什麼被大陸養套殺的問題。

而B公司則是百分百駐守台灣的企業,沒到大陸設廠,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是日本,公司最後幾年也從日本貿易夥伴那邊獲取資金以填補虧損,可以說是與大陸牽連甚少。(就算有賣產品給大陸,數量也非常的少)

按照台派邏輯,若要拿B公司來做例子,是不是也要說台日政府聯合坑殺台灣公司?

其實事實就是,企業沒那麼簡單做。在過去的3,50年間,兩岸的經濟發展力道強,生意相對好做,就像吹起大風,豬也會飛一樣,現在這十年,不靠實力,不思進取,不做管理,恐怕只好轉移陣地到人工薪資更低的國家搏一搏了吧。

至於管理這件事,也不是有幾個億,掛名董事長,就會做的。越有規模的企業,如果企業管理做錯,倒得也越轟轟烈烈

至於大陸養套殺這種傳說,我只能說,是專騙沒有實務經驗跟願意相信的人罷了!真正的養套殺,是美國拿國力跟訂單逼迫鴻海、台積電去美國吐錢投資,詳情請看此分析影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你真的認識社會契約論嗎?